
一.缅怀先烈:走进台儿庄英雄纪念馆
在这个炎炎夏日,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的“追寻红色记忆,传承革命精神”实践团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,我们深入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,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深入人心的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让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。


7月10日,我们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英雄纪念馆,开展“三下乡”红色教育实践活动。步入台儿庄英雄纪念馆广场,数架参加过抗战的退役战机赫然矗立,斑驳的机身铭刻着岁月的痕迹,仿佛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空中激战。这些曾翱翔于台儿庄上空的"钢铁雄鹰",如今静静陈列在纪念馆前,成为那段烽火岁月最震撼的实物见证。团队成员纷纷驻足凝视,通过机身上的弹痕和铭牌,想象着当年飞行员们驾驶这些战机与敌周旋的英勇场景。讲解员介绍,这些展品不仅展现了我国早期航空力量的发展历程,更象征着中华儿女"誓死报国"的坚定信念,为接下来的参观奠定了庄严基调。作为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地,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、图片和影像资料,生动再现了当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队员们认真聆听英雄事迹,从锈迹斑斑的枪支到泛黄的家书,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。通过沉浸式参观,大家深刻感受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,纷纷表示要以史为鉴,赓续红色血脉。
二、历史回响:台儿庄战役的精神内核


在纪念馆的战役复原展区,团队通过沙盘模型和动态投影,全面了解了台儿庄战役的战略意义。1938年春,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血战日军精锐,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。特别引人深思的是“敢死队夜袭敌营”场景,队员们驻足良久,被“宁死不退”的铁血精神深深震撼。穿过纪念馆主厅,一面由上千支军号组成的巨型装置墙扑面而来。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铜号整齐排列,在射灯照耀下泛着庄重的金属光泽,宛如一道用信仰浇筑的钢铁长城。讲解员动情地介绍,每支军号都代表着一次生死冲锋——有的号身布满凹痕,记录着号手在炮火中坚持传令的壮举;有的喇叭口变形开裂,见证着"人在号在"的誓言。当灯光模拟集结号声依次亮起时,整个空间仿佛回荡起穿越时空的冲锋旋律,队员们不约而同屏息肃立。队员李佳楷轻声念出墙上的铭文:"每声号响,都是永不妥协的民族宣言。"这面震撼人心的军号墙,不仅是对英雄的集体致敬,更化作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,让在场所有人深刻体会到"听党指挥、使命必达"的精神传承。座谈会上,历史专业同学结合展板资料,分析了战役中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与战术智慧。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,不仅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妄想,更淬炼出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爱国主义丰碑。
三、薪火相传:青年学子的时代思考


参观结束后,团队在纪念馆广场开展了主题研讨。队员赵谦瑞指着纪念馆外墙的弹痕浮雕说:“这些伤痕就像历史的眼睛,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”结合乡村振兴调研经历,大家探讨了大学生如何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。队员李佳楷提出:“大学生既要铭记‘台儿庄精神’中的担当意识,更要在科技助农、文化传承中践行使命。”现场还发起了“红色故事宣讲”策划,计划将所见所闻转化为乡村思政课素材。
四、砥砺前行:红色教育赋能乡村振兴

此次台儿庄英雄纪念馆之行,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从广场上沉默的战机到展厅里千支军号的震撼,从泛黄的家书到斑驳的钢枪,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:今天的和平与繁荣,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。站在"英雄永垂不朽"的纪念碑前,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的深刻内涵。
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,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,更要传承精神。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,台儿庄精神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——它教会我们在困难面前要像当年的将士一样坚韧不拔;在服务基层时要像战地医护一样无私奉献;在创新发展时要像战术指挥员一样开拓进取。我们将把这次学习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,在科技支农、文化下乡、教育帮扶等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。
我们谨记“请先烈放心,强国有我!"这不仅是庄严承诺,更是时代担当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,创新传播方式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这次"三下乡"活动,让我们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,也找到了青春奋斗的方向标。